桃蛀果蛾

  • 时间:
  • 浏览:1299
  • 来源:苹果价格信息网

  桃蛀果蛾 Carposina niponensis Walsingham  属鳞翅目,果蛀蛾科。又称桃小食心虫,简称“桃小”。是仁果类和核果类果树的重要害虫。被害的树种有苹果、梨、海棠、花红、木瓜和枣、桃、李、杏、山楂以及酸枣等。国外只分布于日本、朝鲜和俄罗斯。国内分布范围较广,已知在17个省(市)有发生。在北部苹果、梨和枣产区,该虫发生历史久,为害也很重。历史上因桃蛀果蛾为害,曾造成很大损失。50年代初期辽宁省和山东省部分苹果国残果率达30%~50%,严重影响苹果外销。后对该虫加强了研究,提出了树下和树上相结合的防治方法。迅速应用于生产防治,有效的控制了其发生和为害。目前一些防治水平较高的苹果园,桃蛀果蛾虫果率压低在1%~3%之间,甚至更低。但是,对桃蛀果蛾的防治还不能放松,仍然被列为主要防治对象。在中部和西北部苹果、梨新果区,此虫只在局部果园发生,有些果园受害较重,已成为主要防治对象。近些年该虫又有扩大蔓延的趋势,对新区果树生产是潜在的威胁。桃蛀果蛾为害苹果、梨果实,果形变成畸形(猴头果),果肉虫道纵横,并充满大量虫粪(豆沙馅),完全失去食用商品价值。枣、李、杏果被蛀害,早期受害的容易脱落,后期受害的果肉也充满虫粪,虫果不堪食用。

  对挑蛀果蛾的研究,日本从1903年开始较为系统的研究了它的生物学、生态学以及防治方法。由于研究历史久远,至今已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文献。已知发表有关桃蛀果蛾的研究论文有350篇以上。我国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对它进行研究,到现在已有40多年的历史,在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桃小食心虫成虫

为害后形成“猴头果”

蛀食形成“豆沙馅”

蛀果孔

 

形态特征

  成虫雌虫体长9~10mm,雄虫7~8mm,全体灰褐色。复眼红褐色。前翅中部近前缘处有近似三角形蓝灰色大班,翅面上有蓝褐色斜立鳞片7簇。雌虫唇须较长,向前直伸;雄虫唇须较短并向上翘,易于识别雌雄。

卵 椭圆形,初产卵橙红色,渐变深红色,近孵卵顶部显现幼虫黑色头壳,呈黑点状。卵顶部环生2~3圈“丫”状刺毛。

幼虫 初孵黄白色,体长2mm;末龄幼虫体长12mm左右,体背桃红色。头褐色,前胸背板暗褐色。前胸K毛群只2根刚毛,可与梨小食心虫、苹小食心虫、苹果囊蛾和桃白小卷蛾幼虫前胸K毛群3根刚毛区别。腹足趾钩单序环。无臀栉。

蛹 长7mm左右,刚化蛹黄白色,近羽化时灰黑色。蛹壁光滑无刺。茧分冬、夏两型。冬茧扁圆形,茧丝紧密,包被老龄休眠幼虫;夏茧长纺锤形,茧丝松散,包被蛹体。两种茧外表粘着土砂粒。

生活习性

  苹果、梨、枣和山楂产地的挑蛀果蛾,虽属同一种,但因寄生的果树种类不同,长期适应各自的食物条件而遗传性产生差异。因此,可能形成了不同的生态型,其生活习性必然随之改变。以苹果为食料的桃蛀果蛾,因苹果分布地区不同发生不同的世代型。在甘肃省天水一带1年只发生1代;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和陕西各省1年发生1~2代;山东、江苏和河南省可发生1~3代。不同代型的桃蛀果蛾都以老龄幼虫做冬茧越冬。在辽宁苹果产地,越冬幼虫一般于5月上旬开始破茧出土,出土期延续到7月中旬,盛期集中在6月份。幼虫出土后在地面做夏茧化蛹,蛹期半月左右。6月上旬开始出现越冬代成虫,一直延续到7月中、下旬,发生盛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成虫白天不活动,大都在树上枝叶背面和树下杂草等处爬伏。日落后开始活动,前半夜比较活跃,后半夜零点到3时交尾。交尾后1~2天开始产卵。卵多产干果实萼洼处,极少数产在梗洼里。这代雌虫平均产卵44粒,最多达到110粒。卵期一般7~8天。第一代卵发生期在6月中旬至8月上旬,盛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中旬。初孵幼虫有趋光性,集中果面亮处爬行寻觅适宜部位蛀入果内,经2~3天后从蛀人孔里向外溢出水滴状果胶液,干涸后呈白色蜡状物。这是识别桃蛀果蛾为害的主要标志。随着果实生长,蛀人孔愈合成一个小黑点,孔周围果面稍凹陷。若有多头幼虫蛀果为害,果实发育成凸凹不正的畸形果。幼虫在果内蛀食20~24天,老龄后,从里向外咬一较大脱果孔,然后爬出落地。这一代落地幼虫,一部分入土做冬茧滞育越冬;另一部分在地面隐蔽处结复茧化蛹。蛹经过12天羽化出成虫,在果萼洼处产卵发生第二代。第二代卵在7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发生,盛期为8月上、中旬。幼虫孵出后蛀入果内为害25天左右,于8月下旬开始从果里脱出落地,全部在树下土里做冬茧滞有越冬。还有些幼虫采果时尚未脱出,将随果实转运到选果场、果窖陆续脱出就地结冬茧,这些场所将成为来年桃蛀果蛾的虫源地。 桃蛀果蛾成虫趋光性很弱,对糖醋也无趋性。人工合成的桃蛀果蛾性外激素,其A成分顺-7-二十烯-11酮; B成分顺-7-十九烯-11酮,两成分混合液的配比,即 A:B为80~95:20~5时,对成虫有很强的引诱力。我国生产的桃蛀果蛾性外激素诱芯,含性外激素500ug,诱蛾有效距离可达200m。诱芯低温(8℃)保存2年仍有诱蛾效力。这种诱芯已广泛用于挑蛀果蛾的监测和测报。 在河南省苹果产地,桃蛀果蛾各代发生期:越冬幼虫于5月中、下旬开始出土,盛期为6月份,末期延续到7月上、中旬,整个出土期长达接近两个月。越冬代成虫发生始期在6月初,盛期是6月下旬至7月上旬,末期7月中、下旬;第一代成虫始期在7月下旬,盛期8月上中旬,终期8月下旬;第二代成虫始期在8月中下旬,盛期8月末至9月上旬,终期9月中旬。这一地区的越冬幼虫出土期长,各代成虫发生期延长,致使越冬代与第一代成虫衔接,第二、三代在8月下旬重叠。由于各代成虫不间断的发生,给防治带来一定困难。但从各代成虫发生盛期看,6月下旬、8月上旬和9月下旬三个时期,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 以梨为食料的桃蛀果蛾,在单一栽培的纯梨区,其发生期与苹果产地的桃蛀果蛾不同。辽宁省西部梨产地,此虫大多数是1年发生1代。越冬幼虫于6月中旬有个别的出土,延续到8月上旬结束,出土盛期在7月上旬末至下旬末。越冬幼虫出土期梨较苹果上的推迟一个多月。越冬代成虫于7月上旬零星发生,延续到8月中旬结束,发生盛期集中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成虫产卵于梨果萼洼处,卵经过7~8天孵出幼虫,大多数从果面蛀入果内,蛀人孔很小,随果实生长愈合成小圆点,其周围稍凹陷,呈青绿色。幼虫串食果肉,并取食种仁,使虫果提早变黄,果内充满虫粪,俗称“糖馅”果。幼虫在果内为害20多天向果外咬一股果孔,爬出落地。幼虫脱果一般干8月下旬出现,9月上旬至10月上旬为脱果盛期,末期延续到10月下旬。采果前脱果的幼虫全部入土做冬茧滞育越冬。采果后尚未脱果的幼虫,随同果转运到果库、车站等处陆续脱出入土结冬茧。 第一代幼虫能否蛀入果内,主要是受梨不同品种果实发育状况影响。有些梨品种如鸭梨、白梨等的幼果期(在辽宁省为7月中旬前),果实较硬、石细胞多而排列紧密,初孵幼虫很难蛀入,幼果一般不被害,而随着果实生长发育一直到近成熟期,果实硬度变小,果肉石细胞分散,初孵幼虫容易蛀入,梨果受害较重。另一些品种如早酥梨等的幼果期 (7月中旬前).由于果实生长发育快,果个较大不硬,石细胞较少而分散,初孵幼虫容易蛀人,幼果受害较重。特别是苹果和梨混栽或邻近栽植的果园,苹果上发生的桃蛀果蛾第一代幼虫发生期正值梨幼果期,一部分幼虫可在梨果上为害,这时的鸭梨、白梨受害很轻,而早酥梨受害较重。因此,防治梨上挑蛀果蛾的施药适期,不能只根据卵果率防治指标,还要依据不同梨品种果实发育期,初孵幼虫能否蛀果而定。 在辽宁西部梨区,桃蛀果蛾对早、中熟梨品种如香水梨、谢花甜、八里香为害极轻,而对晚熟品种如鸭梨、花梨、安梨、白梨和长十郎为害较重。 以枣为食料的挑蛀果蛾,在山东莱阳枣产地,1年多发生1代,少数发生2代。越冬幼虫于5月下旬开始少量出土,6月下旬初达出上盛期,8月上旬结束,出土质期80天左右。越冬代成虫6月中旬开始出现,7月上、中旬为发生盛期,8月中、下旬结束。成虫产卵于有枣的枣吊叶背面,少数产于枣梗洼、枝芽等处。7月中旬前发生的大量成虫,一般不在枣树上产卵,而将卵产于邻近栽植的苹果和桃果上,其后枣果长到豆粒大时才能着卵。卵一般经5~6天孵出幼虫转移果上蛀果为害,幼虫蛀果发生期从7月中旬至9月上旬,蛀果盛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中旬。早期(7月中旬至8月上旬)幼果被蛀,蛀入孔渐渐愈合成黑色小点,蛀孔周围凹陷,稍绿,虫枣易脱落,后期(8月中旬以后)大果被蛀,蛀孔不流果胶液,也不凹陷,不易识别,虫枣脱落减少。被害虫枣内充满大量虫粪,失去食用价值。第一代幼虫在枣内一般为害15天左右,脱出落地,有一大部分入土做冬茧;少数在地面结夏茧化蛹。羽化出的成虫从8月中旬出现,延续到9月下旬。这代幼虫蛀果期从8月下旬至9月下旬,盛期为8月底至9月初。晚期蛀果幼虫,采枣前尚未脱出,采枣后随枣果转运到晒枣场或别处脱出入土做冬茧。晒枣场上的大量幼虫,将成为来年的虫源地。 以山楂为食料的蛀果蛾,在辽宁省凤城等山楂产地,1年发生1代。越冬幼虫出土始期在6月上旬,盛期为7月上、中旬,末期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出土期可延续2个月。成虫出现始期在6月中、下旬,盛期为7月中旬至下旬,末期在7月末至8月上旬。成虫多产卵于山植果等洼处,卵经过10天左右孵出幼虫蛀果为害。害果期集中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幼虫在果内为害将近2个月,多数幼虫于采果后(10月上旬)陆续脱果做冬茧。

天敌

  桃蛀果蛾的寄生性天敌昆虫有中国齿腿姬蜂(Pristomerus Chinensis)和挑蛀果蛾甲腹茧蜂(Chelonus chinensis)。前一种在山西苹果产地有发生,后一种分布在山东、山西、辽宁和河北省的苹果产地和部分枣产地。另外,还有寄生线虫,从澳大利亚引进的新线虫(NeoaPlectana feliae )和我国山东发现的寄生线虫(Heterorhabditis sp.),对桃蛀果幼虫寄生力很强,目前正在深入研究大量繁殖和应用技术。寄生苗主要是自僵菌(Beanveria bassia),对苹果、枣桃蛀果蛾幼虫自然寄生率高达30%~50%。

发生规律

  桃蛀果蛾冬茧在果园土里分布有一定规律性。由于老龄幼虫有避光趋暗的习性,幼虫脱果后趋向阴暗隐蔽处做冬茧。因此,冬茧在果园分布因地形、果园管理情况和间作制度的不同而异。在平地苹果园,实行清耕,管理精细,树下土面平整、无杂草、无间作物,冬茧的分布愈近干密度愈大。据调查结果,距树干1m范围内冬茧数占整个树下范围的70%稍多,而1~2.3m范围的仅30%。相反,果园管理粗放,树盘里土石块和杂草较多,或有间作物,冬茧则分布在外围土里,而距树干1m范围内冬茧数反而少,距树干1.3m范围内的冬茧数占总数只有13.6%,远离树干1.5~2.4m范围的冬茧占总数的86.4%。梯田果园由于地形复杂,除树盘内有冬茧分布以外,梯田壁内也有较多的冬茧分布。冬茧在土里的垂直分布,以3cm深的土里最多,占58.3%, 3~6cm深的占 25.9%,6~9cm深的占10.7%,9~12cm深的占4.9%,15cm以上则很难发现。掌握冬茧在果园土里分布规律,对指导地面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桃蛀果蛾越冬幼虫能否顺利出土,受土壤温度、含水量、降水情况和幼虫入土深度影响较大。冬茧里幼虫解除休眠需要通过较长时间的低温处理,冬茧在8度的低温条件下保存 3个月可顺利解除休眠。在自然条件下,春季解除休眠的幼虫,当旬平均气温达17度以上,土温达到19度时,开始破茧出土。当土壤含水量在10%以上时,幼虫则能顺利出土,并且出现出土高峰。相反,这时遇到干旱,土壤含水量在5%以下时,就抑制幼虫出土,出士盛期明显推迟,而出土率也降低。当继续干旱,土壤含水量在3%以下时,越冬幼虫几乎不能出土。并且在含水量很低的情况下,蛹的羽化率也很低。越冬幼虫出土期间,土壤含水量和降水情况是直接影响当年桃蛀果蛾发生数量的重要因素。冬茧在土里分布的深度,也影响幼虫出土期早晚。冬茧埋在3、6、9和24cm深土里,幼虫出土率基本不受影响,但幼虫出土期和出土数量消长变化很大。冬茧埋土24cm的冬茧,幼虫出土最早,而埋土6cm的则出土较晚。深埋冬茧30~60cm,幼虫可顺利出土,但出士率比正常的低50%。桃蛀果蛾成虫产卵,对苹果品种有一定选择性。在苹果果实生长发育的幼果阶段,金冠、红玉苹果上着卵多,而国光苹果则少。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初步分析除与果实萼洼芽毛多少有关外,可能还与不同品种间果实里含有引诱成虫产卵的物质多少有关。成虫产卵量高低还受温、湿度的影响。在高温低温(温度30℃以上,湿度70%以下)条件下,对成虫寿命和产卵不利,温度超过33℃时成虫不能产卵。而在适宜的温度(25℃)下,湿度愈高(80%以上)产卵量愈大。因此,在夏季气温适宜,雨水调和的年份,有利于桃蛀果蛾发生。相反,遇到夏季高温干旱持续时间长的年份则抑制其发生。这是影响桃蛀果蛾不同年份发生量高低的原因之一。桃蛀果蛾初孵幼虫蛀果受许多因子影响。首先是树种间果实的差异。在辽宁省兴城地区,同一发育阶段(6月底)的幼果,幼虫蛀害鸭梨的蛀果率不超过10%,而蛀害金冠苹果的蛀果率则高达60%。其次是同一树种品种间的差异。也是同一发育阶段(7月初)的幼果,蛀害金冠苹果的蛀入率为86.9%,而蛀害国光苹果的蛀入率则为82.6%。第三是果实发育不同阶段的差异。特别是梨幼果阶段对幼虫蛀害影响较大。幼果阶段蛀入率较低,而果实发育近成熟果阶段,幼虫蛀人率接近100%。果实受害率高低与果上着卵数有一定关系。苹果着卵数越多果实受害率越高,这在苹果、梨上是一致的。这些影响幼虫蛀果高低的因素,对安排防治时都应予以考虑。桃蛀果蛾幼虫滞育依赖于光周期的季节变化。此虫是一种长日照昆虫,其临介光周期为14小时20分,主要是幼虫幼龄阶段对光照敏感。我国的光周期季节变化,“夏至”是全年日照时数最长的1天,夏至过后日照时数逐日缩短。为害苹果的桃蛀果蛾,其第一代蛀果幼虫发生期,正处在夏至以后,早期发生的遇上长日照,满足了临界光周期的长日照,幼虫基本不滞育。其后,随光照时数减少,幼虫滞育率逐渐增加。因此,在桃蛀果蛾多代型发生区,每年各世代虫量多少,常与越冬幼虫出土早晚有密切关系。当越冬幼虫出土期间,土壤温湿度条件适宜,幼虫出土顺利,并提早出现高峰期,第一代幼虫发生早,接受长日照的时间长,脱果幼虫的滞育率低,发生2代的比例高。反之,越冬幼虫出土期遇上天旱少雨,出土期推迟,第一代幼虫发生晚,蛀果幼虫接受长日照的机会少,脱果幼虫的滞育率增加,发生一代的比例增大。在辽宁省兴城苹果产地,一般年份桃蛀果蛾第一代幼虫滞育率,7月25日前脱果的幼虫全部不滞育,8月上旬脱果的为25%左右,进入中旬脱果的达50%,9月上旬以后脱果的则全部滞有。土壤质地不同对挑蛀果蛾的发生量也有影响。壤土有利于此虫的发生,砂土保水性差,不利于幼虫生存,桃蛀果蛾发生轻微,甚至不发生。

防治方法
 

    根据桃蛀果蛾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应加强虫情监测,采用树下和树上相结合的防治方法。


(一)加强虫情监测

  1.树下适期施药的虫情调查方法在苹果园里设置桃蛀果蛾性外激素水碗诱捕器5个,将诱捕器挂于树上背阴处,距地面高度1.5m左右。一般是苹果落花后半月左右开始,每天检查各诱捕器诱捕蛾数,当诱捕到蛾后,立即进行树下地面药剂防治。

  2.树上适期施药的虫情调查方法在苹果园里发现桃蛀果蛾成虫之后,立即进行卵果率调查。在上年有桃蛀果蛾发生的地块,一块地抽查晰3%-5%的苹果树,在金冠和国光树上,从树的四周和内膛随机调查100个果实,检查萼洼处有卵和无卵果数,每5大调查1次。当卵果率达到防治指标时,按指标进行树上药剂防治。

(二)树下地面防治根据桃蛀果蛾幼虫在树下土里越冬和幼虫出土在地面化蛹的习性,于幼虫出土期间使用药剂防治,杀灭幼虫和蛹,压低果园虫口密度,减少上树虫量,是防治此虫有效方法。地面防治的农药,日本主要使用晰3%二嗪磷(二嗪农)颗粒剂,1、5亩用药量5%kg,每隔15天施药1次,一般苹果园连续施药4次能有效控制桃蛀果蛾发生。但虫口密度较高的果园,单纯依靠地面防治还不能彻底控制其为害,尚须辅以树上药剂防治。国内主要使用50%辛硫磷乳剂、25%辛硫磷微胶囊剂、25%对硫磷微胶囊剂,亩用量均为0.5L,稀释成300信液,均匀喷布于树下地面上,对出土幼虫防治效果很好,施药后半个月的杀虫率还维持在60%~80%。进行防治之前,树盘里锄草、松土,施药范围超出效期10~15天,还能兼治苹果树叶螨,起到虫螨并治的作用。40%水胺硫磷乳剂1500倍液直接杀虫、卵的药效稍差,残效也短,但药剂渗入果皮里之后的2个月内,幼虫虽可蛀入果内,大都不能成活,起到长期的杀虫保果作用。该药对苹果树叶螨药效也很好。这些农药防治效果虽好,但对果园天敌昆虫伤害严重。为了保护自然天敌,使用生物农药青虫菌6号、灭幼腺3号500~1000信液,其防治效果相当于50%对硫磷1500倍液的效果。值得指出的是人工合成除虫菊酯农药连年多次使用,害虫容易产生抗药性。为减缓抗药性提早产生,延长这些高效农药的使用年限,最好与有机磷等农药轮换、交替使用,全年使用次数不要超过2次为宜。另外,我国还开展了桃蛀果蛾辐射遗传不育的研究。用Co60 3万伦琴的照射量,辐照桃蛀果蛾亲代,不会影响成虫的生命力和交尾竞争能力,可使雄虫90%不育;雌虫接近绝育,而且其子代幼虫生活力弱,生长缓慢,大部分蛀果前死亡,证明辐射不育是防治该虫有效措施。桃蛀果蛾辐射遗传不有防治,目前还处在研究阶段,尚未投入生产应用。(四)摘除虫果药剂防治不彻底的果园或桃蛀果蛾发生轻微的果园,在幼虫脱果前,于果园巡回检查、摘除虫果,并杀灭果内幼虫。每10天摘1次虫果,可有效控制下一代或次年的发生量。

猜你喜欢

甘肃苹果抢“鲜”续拓海外市场:出口越南订单排至5月底

据兰州海关22日披露,今年前2个月,甘肃省鲜苹果出口1.5万吨,出口额1.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0.4%和78.7%,出口额占全国鲜苹果出口总额的12.6%。与此同时,该省鲜苹

2023-03-23

2015年6月26日 富士苹果价格行情

产品价格市场日期走势商情富士苹果9.1北京朝阳区大洋路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015-06-26富士苹果7北京市通州八里桥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2015-06-26富士苹果7.4北京顺义

2019-07-13

2016年1月30日富士苹果价格行情

产品价格市场日期富士苹果8.1北京朝阳区大洋路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016-01-30富士苹果7北京市华垦岳各庄批发市场2016-01-30富士苹果8.2北京市通州八里桥农产品中心

2019-07-13

2015年1月12日 富士苹果价格行情

产品价格市场日期走势商情富士苹果10北京朝阳区大洋路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015-01-12富士苹果10北京市华垦岳各庄批发市场2015-01-12富士苹果7.8北京市锦绣大地农副

2019-07-13

2015年4月8日 富士苹果价格行情

产品价格市场日期走势商情富士苹果10.5北京朝阳区大洋路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015-04-08富士苹果9北京市华垦岳各庄批发市场2015-04-08富士苹果6.4北京市锦绣大地农

2019-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