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毒蛾
- 时间:
- 浏览:973
- 来源:苹果价格信息网
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innaeus)属鳞翅目,毒蛾科。属世界性害虫。在我国发生普遍,各地均有分布。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及欧洲和美洲。主要在北纬20~58度之间。食性很广,约为害500余种植物。主要寄主有苹果、柿、板栗、山楂、海棠、柑桔、梅、核桃、杨、柳、榆、栎、松等树木。幼虫蚕食叶片,严重时整个果林叶片被吃光,并且也舐食果实。
形态特征
成虫雌雄异型。雌虫体长25~30mm,翅展78~93mm。体、翅污白色。前翅有许多褐色深浅不一的斑纹。前、后翅外缘翅脉间有黑褐色斑点。腹部粗大,末端有浓密的黄褐色毛。触角黑褐色,栉齿状。雄虫小,体长约20mm,翅展41~54mm。体、翅暗褐色。前翅前缘至后缘有较明显的4条浓褐色波浪纹;后翅颜色略淡。前、后翅外缘颜色较深并成带状。腹部细小。触角褐色,羽毛状。
卵 扁鼓形,一面略凹陷,直径0.9mm,初产为灰白色,后逐渐加深呈紫褐色,有光泽, 300~500粒产在一起,形成不规则的卵块,长径约 2~4cm,卵块之上覆盖很厚的黄褐色绒毛。
幼虫 末龄幼虫体长60mm左右,灰褐色。头部黄褐色,上有暗褐色斑纹,正面有一"八"字形黑纹。胴部有6列毛瘤,背面两列毛瘤较大,前5对毛瘤青蓝色,后7对橙红色,最后1对蓝色较淡,这些毛瘤上都生有棕黑色短毛,各节两侧的毛瘤上生有黄褐色长毛,伸向体两侧。
蛹 深褐色,各体节上有黄褐色毛丛。
生活规律
该虫1年发生1代,以完成胚胎发育的卵块在树干背面洼裂处及梯田的堰缝、石缝等处越冬。此虫在山区发生较多。河北昌黎地区于4月中旬幼虫开始破卵而出,初孵幼虫于卵块上待一段时间后,便群集于叶片上,白天静止于叶背,夜间取食活动。幼虫受惊则吐丝下垂,可借风传播扩散。2龄以后则分散取食。白天匿居树皮裂缝或爬到树下的土、石块缝中隐藏。傍晚时成群上树取食,天亮后又爬到树下隐蔽。4龄以后虫体增长显著,食量剧增,5~6月间为害最重。幼虫期损~则天,经6个龄期。各龄期长短不一。6月上、中旬幼虫老熟,爬至树皮缝或树下杂草丛中及土、石缝内结茧进入前蛹期,2天后幼虫蜕最后1次皮化蛹。蛹期11~16天。6月中旬开始出现成虫。成虫羽化后,雄虫白天在树间盘旋飞舞,雌成虫停于蛹壳附近不动,等候雄虫来交尾。雌虫可分泌性外激素诱弓雕蛾。成虫交尾后1天即可产卵。卵多产于直径8~25cm粗的主枝上,距树干或中心干50cm以外的阴面下方,或土、石缝间。产卵时腹部蠕动,摩擦鳞粉,并将腹部末端之黄褐色鳞毛盖子卵块表面。成虫产卵后第七天,幼虫即在胚内发育完全,但并不孵出,而在卵壳内滞育越冬。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舞毒蛾是世界上著名的一大害虫。据记载,大约每8年为1个犯极周期,即准备期1年,增殖期2~3年,猖溉期2年,衰亡期2年。若天气干旱,可使增殖期缩短,猖撅期延长,若遇不利因素,也会使猖撅周期遭破坏。如果每平方米有卵500粒以上,就会给森林带来很大的破坏,若每卵块卵粒在1000粒以上,预示猖獗期即将到来。舞毒蛾大多发生在郁闲度较大的林区,故距林区近的山地果园发生较多。
防治方法
(一)诱杀成虫成虫羽化盛期,用黑光灯大量诱杀成虫,或用舞毒蛾性诱剂诱杀雄蛾,其性外激素的主要成分为顺-7环氧-2甲基十八碳烷。
(二)保护利用天敌秋后或早春在幼虫未孵化前,结合整形修剪,收集树干和土、石隙间的卵块,将其置于远离果园的纱笼中,保护寄生蜂正常羽化,飞回果园,并消灭孵化幼虫。
(三)人工防治在幼虫群集为害尚未分散之前,应及时连叶带虫剪下杀死。
(四)药剂防治利用幼虫白天下树隐蔽的习性,在树下堆放石块,并在石块堆上喷药,也可将药喷在主干上,使幼虫在上、下树的过程中触药死亡。在傍晚以前喷药效果最好。常用药剂有50%辛硫磷乳油或即%对硫磷乳油,使用时配制成1000倍液或300倍毒土。在5~6月间,幼虫大量发生为害时,喷布青虫菌6号500~10D0倍液,或25%灭幼脉3号1000信液,或20%氰戊菊酯(杀灭菊酯)乳油3000倍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