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天牛
- 时间:
- 浏览:1078
- 来源:苹果价格信息网
桑天牛Apriona germari HoPe又称褐天牛、桑干黑天牛、粒肩天牛等。广布于全国南北各地。寄主有苹果、梨、海棠、沙果、柑桔、杏、桃、樱桃、批粑、无花果等果树及桑、杨、柳、榆、柞等多种林木。成虫为害寄主的叶片,或啃食枝条表皮。幼虫蛀害枝干。果树枝干受害生长不良,遇到大风,受害大枝很易折断。严重时全抹枯死。
形态特征
成虫 雌成虫体长约46mm,腹部末端稍向下弯曲。雄成虫体长约36mm,腹部末端不向了弯曲。体黑褐色,密被黄褐色细绒毛。头部和前胸背板中央有纵沟,前胸背板前后横沟间有不规则的横皱或横脊线。触角鞭状,11节,第一、二节黑色,其余各节前半部黑褐色,后半部灰白色。复眼肾脏形,因在触角后。胸部两侧各有1刺状突。鞘翅基都有许多明显黑色有亮光的小瘤状突起,约占全翅长的1/4~1/3,外缘角(翅端部)生有短刺2个。卵近椭圆形,稍肩而弯曲,长约6 mm,初产为乳白色,数日后渐变为黄褐色。
幼虫末龄幼虫体长约70mm,为圆筒形,全体乳白色。头小,黄褐色,缩入前胸内。第1胸节发达,大两方形,背板上密生黄褐色刚毛和赤褐色点刻,并有凹陷的“小”字形纹。3~10节背面皆有圆形突起。突起
上有黄褐色小点。1~11节处各有1对较大形的褐色气门。气门椭圆形,褐色。足退化。蛹长50mm左右,纺锤形,初淡黄后变黄褐色。翅芽达第3瓜节,1~6腹节背面各有1对刚毛区,密生褐色刚毛,尾端轮生短刚毛。
生活规律
在我国中部、北部地区2年(跨3年)完成1代。以幼虫在被害枝干蛀道内越冬。据在江西观察,幼虫经过2个冬天后,于第三年4月底5月初化蛹,化蛹盛期在5月中旬,末期6月底。6月初始见成虫,6月中下旬至7月中旬大量发生,至8月中、下旬基本结束。成虫产卵期始于6月中旬,6月下旬为产卵盛期。幼虫于6月下旬开始孵化,7月上、中旬达盛期。卵期平均12.7天,产于苹果枝条上部的卵比枝条基部的卵历期要短。幼虫历期22~23个月,为害或达16~17个月。蛹期既~29天。成虫羽化后先在蛹室内静伏5~7天,出蛹室后寿命约40天。成虫喜欢把卵产在直径10~15mm的枝条中部或基部。产卵前先将表皮咬成“U”以形伤口,然后将卵产于伤口内。每处产卵 1~ 5粒。每头雌虫可产卵100~150粒。初孵幼虫先向上蛀食10mm左右,即调回头沿枝干木质部的一边往下蛀食,逐渐深入心材。幼虫在蛀道内,每隔一定距离向外咬一圆形排泄孔,往外排出红褐色粪,孔间距离自上而下逐渐增长。第1年排泄孔为5~7个,第2年增至10~14个,第3年达14~17个。幼虫取食期间,虫体均位于最不排泄孔的下方。只在越冬期间,由于蛀道底部常有积水,始向上移,一般距蛀道底为50~365mm。幼虫越冬时,在头上方常塞有木屑。根据上述活动规律,可以判断当时幼虫的大小和所在部位,便于采取防治措施。天敌有桑天牛卵啮小峰。
防治方法
(一)人工防治 成虫发生期,检查枝干上有无产卵伤口或细虫粪排出。如有发现,即用小刀或铁丝将卵或小幼虫刺死。成虫发生量较大时,进行人工捕杀,特别在雨后,利用成虫假死习性,用棍敲打枝干,使之受惊落地后杀死。
(二)药剂防治 春秋两季为药剂毒杀幼虫的关键时期。根据新虫粪的位置寻找幼虫蛀孔,发现后用磷化铝注剂(每片重3g)切成1/9小片,置于粘泥团上,对准排粪孔塞入,再用粘泥将上面的排粪孔堵住;还可用小棉球沾50%敌敌畏乳油50倍液,用粗铁丝塞入最下面2个排粪孔内,孔口再用粘泥塞紧;也可向蛀孔注入50%敌敌畏乳油50倍液,用泥或小木棍堵塞蛀孔。其他可用药剂还有50%辛硫磷50倍液。
猜你喜欢